【前言】
朱元璋,大明王朝的开山鼻祖,他的故事简直比小说还传奇。但除了这些传奇经历,还有件事也是大家伙儿茶余饭后爱聊的,那就是他那出了名的火爆脾气。
老朱这家伙,虽然不能说是个狠心的暴君,而且他因为自个儿起家时身份不高,所以对老百姓那叫一个体贴入微。但要是碰上那些贪污腐败、心术不正的大臣们,他立马就变成了冷面杀手,毫不留情地收拾他们。
大家都知道,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,可真是杀伐决断,朝堂上血雨腥风的。其实,被他砍头的不少人,都是当初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。听说啊,跟他一块儿拼江山的那34个功臣里,足足有30个都栽在了他手里,被老朱的铁腕给无情解决了。
这不由得让人心里直痒痒,想知道那四个躲过一劫的家伙到底啥来头?他们到底是何方神圣?又凭啥能在朱元璋那把锋利的屠刀下保住小命呢?
【一、朱元璋与功臣们的恩怨纠葛】
朱元璋小时候就没了爹娘,接着又是天灾又是饥荒,家里其他人也几乎都走了。没办法,他只能到处漂泊找活路,甚至还为了有个落脚的地儿,跑去当了和尚。
尽管命运对他不太友好,但这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却像磨刀石一样,磨出了他百折不挠的个性和对机会的超凡洞察力。所以,当他得知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时,他眼疾手快,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,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讲真,老朱带兵打仗还真有两把刷子。他在红巾军里拼杀,战功赫赫,没多久,他手底下的队伍就跟雨后春笋似的,嗖嗖地壮大了起来,一跃成为元末那会儿起义军里的领头羊。
经过了好几年的浴血奋战,朱元璋带着他的兄弟们,终于打败了元朝那些狠心的统治者。最后,他自己坐上了皇位,一手创建了咱们汉族人的大明帝国。
要是光靠朱元璋一个人的能耐,就算他有三头六臂,也斗不过一个庞大的政权。所以,朱元璋能取得胜利,那肯定是多亏了身边那些聪明的军师、勇猛的将领,还有忠心耿耿的士兵们一起努力的结果。
这帮哥们儿和朱元璋一起拼过命,闯过无数鬼门关。要是没了这些功臣的全力帮忙,朱元璋想在那些大佬中间混出头,简直比登天还难,更别说最后能坐上龙椅当皇帝了。
老朱这人,特讲究感恩戴德。大家伙儿的鼎力相助,他可不是吃白食的。等到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他立马就回馈了,给那34位跟他一起拼过命的战友,升了官,发了财,奖赏那叫一个丰厚啊!
可说来也怪,那皇位就像是被下了咒似的,从古到今,谁坐上去了心思都得变上一变,就连朱元璋也不例外。他慢慢感觉到,那些功臣啊,简直就是把双刃剑,既锋利又危险。
明朝一开国,皇上心里就犯嘀咕,怕那些手握大权的大将们哪天会翻了他的船。特别是太子朱标年纪轻轻就走了,皇上一边心疼得要命,一边却也铁了心要采取行动。政权得稳,自己的位子也得坐得牢啊!
他琢磨着,皇太孙朱允炆要是坐了龙椅,单凭他自己,哪能镇得住那些老狐狸呢?为了确保自己百年之后,皇位稳稳当当,不被旁人抢去,朱元璋便下了狠心,要对那些功臣们动真格的,来个彻底大扫除。
好多给朱元璋拼过命、立下大功的文官武将,最后都惨得不行。他们中有的被扣上造反的帽子,有的被剥夺了兵权,还有的直接被咔嚓了。本来,当“开国功臣”是多风光的事儿啊,结果却变成了要命的毒药。
那震惊朝野的“洪武四大案”,简直就是一场血雨腥风,死了好几万人呢,被牵连的更是多得数不清。特别是那个“胡惟庸案”,简直就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大招,让他一下子就把权力牢牢抓在了手里。
【二、幸免于难的四位功臣】
这一场惨烈的大清洗过后,30位开国老将不幸离世,真是让人心痛。而令人惊叹的是,居然还有4位功臣像奇迹一样,从这场浩劫中逃脱,幸存了下来。
这四位大佬啊,就是信国公汤和、西平侯沐英、长兴侯耿炳文,还有武定侯郭英。你们想不想知道,他们是怎么在老朱那把冷酷无情的“大刀”下,居然还能保住小命的?
首先聊聊信国公汤和这家伙,他和老朱啊,都是凤阳那块宝地出来的,打小就混在一起耍。他俩那关系,铁得跟啥似的,对彼此的了解,其他大臣们就是骑着快马也追不上啊!
说起来,朱元璋加入红巾军,那还得归功于汤和的诚邀呢。在跟元朝对着干的日子里,汤和那叫一个勇猛,战功赫赫,简直就是老朱身边最靠谱的帮手之一,对大明王朝的建立,那可是出了大力气的。
不过,跟其他那些立下大功的人比起来,汤和可机灵多了。他脑袋瓜子一转就明白,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早就不再是铁哥们儿了,现在是君是臣,分得清清楚楚。所以啊,他特别懂得怎么保全自己,不惹麻烦上身。
汤和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着想,干脆交出了兵权,选择回老家安享晚年,不再掺和朝廷的那些事儿。他这一招顺水推舟,可真是明智之举,让朱元璋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,自然也就没对他下手啦。
话说回来,汤和跟朱元璋那可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交情,虽说现在身份地位都不同了,但那份从小到大的铁哥们儿情谊,哪是那么容易说扔就扔的。所以啊,老朱有时候心一软,也就不太跟汤和斤斤计较了。
听说啊,有那么一回,汤和因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,不小心惹毛了朱元璋。要是换做别人,估计早就脑袋搬家了。可朱元璋这家伙,念在两人往日的交情上,居然没对汤和动真格的,手下留情了。
接着聊聊西平侯沐英,这家伙跟老朱那可是铁哥们儿般的情谊。沐英打小就跟着朱元璋东奔西跑,南征北战,是个不折不扣的养子。在老朱心里,沐英跟亲儿子那是一样一样的,没啥两样。
然而,这家伙相当懂得看风向。尽管他们是养父子关系,沐英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,却主动提出要恢复自己的本姓,不再姓朱。这一举动,让老朱心里头既满意又暖洋洋的,感动得不行。
要说沐英啊,那可是勇猛无比,打起仗来是个顶个的高手,战功多得数不清。就算明朝大局已定,他也没闲着,一直亲自坐镇云南,守得稳稳当当的。给明朝的边疆带来了安宁,还为那边的发展添了把劲儿,真是功不可没啊!
因此,沐英能躲过一劫,一方面是因为父子间的情谊尚未完全消散,另一方面嘛,多亏了他一直待在边疆,远离了朝廷里那些勾心斗角,而且他从未显露出半点政治上的野心,这让老朱对他特别放心。
第三个嘛,得说说长兴侯耿炳文。他和朱元璋之间,那可真没啥私下的交情。不过,他能逃过一劫,原因跟沐英还挺像的,就是他一直在边疆守着呢,离那权力斗争的漩涡啊,远得很!
再说耿炳文,他这人特别小心谨慎,在朝廷里总是夹着尾巴做人,既不随便谈论政事,也不掺和任何政治小团体。这样一来,每当有人倒霉被整的时候,他都能独善其身,安然无恙。
最后一位大佬,得说说武定侯郭英。他能一路走到最后,全靠没那些花花肠子,一门心思全在军务上,简直就是个痴迷武学的“战斗狂人”。
朱元璋瞧见了他在为大明朝军事上出的那份大力,再加上这家伙从不掺和政治斗争,对争权夺利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,所以在老朱心里头,他算是挺靠谱的一个人。
【三、朱元璋为何没对这四人下手?】
为啥朱元璋没对那四位大功臣动手呢?首要原因是,这四位大佬真心实意地忠诚,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背叛明朝,更别提背叛朱元璋了。
在朱元璋心里,忠心是当大臣的顶级重要素质。所以呀,就算那些大功臣们兵权在握,或者地位高到不行,但只要他们一心一意地忠诚,朱元璋是不会轻易动他们的奶酪的。
再者,你瞅瞅,那些栽在老朱手里的人,哪个不是心里揣着当大官的梦?但这四位大佬可不一样,他们一门心思扑在明朝的安稳和进步上,从没显摆过啥升官发财的念头。正因为这样,朱元璋对他们那是百分百放心,护着他们就像护着自己的眼珠子一样。
最终,尽管老朱大开杀戒,场面一度血腥至极,但他终究是个皇帝。在处理那些功臣时,他也动了不少脑筋,得顾着自己的名声,还得确保政权稳稳当当,同时也不能让人心散了。
尽管他狠狠地打压了那些可能撼动他王座的功臣,但他心里明白,还得留着几位忠心耿耿、对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,好稳住这江山社稷。
这四位大佬啊,简直就是老朱的“形象代言人”,专门负责展现他那宽容如海、度量无边的风采。他们能安然无恙地坐在众人面前,就足以证明朱元璋可不是那种乱杀无辜的暴君。说白了,他们四个就像是老朱手里那把“胡萝卜加大棒”里的“胡萝卜”,专门用来安抚人心的。
【结语】
这么说吧,立下大功可没法一直当护身符用。想要自己混得好,最靠谱的还是得靠一颗忠心加上聪明的脑袋瓜。